您当前的位置: 全球新闻网 > 文化 >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寻关爱留守儿童可持续模式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寻关爱留守儿童可持续模式

发布日期:2021-03-16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基于对如何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积极探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链接资源形成合力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文化体育与旅游局的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雅安市普乐同行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分别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内的新华、大坪、多功、乐英、两路、始阳、小河、紫石、红岩、兴业、雨城11个儿童文化站室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主题自然美育课程,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儿童在节气变迁中感应生活和大自然细致入微的变化,学会欣赏自然、尊重生命,发现美,创造爱。二十四节气儿童自然美育课程是将自然美育课程按照节气顺应划分的一套课程,课程由当地志愿者老师的陪伴学习,通过“观察—接触—体会—表达—创造”的学习方式,刺激孩子们的五感,观察自然物,完成自己的创想。

作为雅安本土社会公益力量,普乐同行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协助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定期前往各乡镇授课指导,为当地文化工作志愿者提供陪伴式辅导,提升当地文化工作志愿者的工作斗志和儿童服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不同乡镇的本土特色,形成有当地特色的课程体系。节气美育就是跟着节气过生活,即用当地,当时,当令,当季的“四当”法则把日子过得美美的。譬如芒种节气,在红岩村文化室的小朋友们就在当地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之下,在麦黄梅熟、栀子花开的季节,静静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在红岩村文化室不远处的磨坊里,观察麦粒的“一生”。大家从观察麦粒开始,探寻磨坊,观察面条的制作过程,自己做起了香喷喷的面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来增强对美的认知以及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感知更多的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孩子带着对东方美的独特鉴赏力,怀揣着强大的民族认同感,给世界带来更多美。

节气美育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协调统筹的优势,激发公益志愿者和当地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文化志愿者的工作能力,合力为当地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相伴成长的温馨、和睦、友爱的大家庭,并为他们带来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同时也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为留守儿童工作找到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