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全球新闻网 > 生活 > “依靠创新满足消费新需求”

“依靠创新满足消费新需求”

发布日期:2020-09-25

4.jpg

  消费日报网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在第十四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发表以“依靠创新满足消费新需求”主题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推动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两个动力:深化改革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依靠向市场经济转变形成的制度转换,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成本比较优势,很多工业品的产能和产量在二三十年内达到了世界首位,并通过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基本解决了“从无到有”甚至“从少到多”的问题。

  但随着劳动人口数量红利和成本红利的缩减、随着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边际效应的日益显现,原有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利用低度化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模式的动能逐渐衰竭,增长速度连续下降,市场过剩明显。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完成“从有到好”的转变,完成“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的转变,完成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此,中央提出了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通过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是新动能的核心要素,新动能中的创新不是修修补补,不是短期和应急,而是基于新理念、新思维、新逻辑、新方法之上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集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构和再造,是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蜕变化蝶的第一支撑。

  中国食品产业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产业,中国食品产业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放缓和收窄。企业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其主要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中观层面的,还有微观层面的。

  从宏观看,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转型过程中的“阵痛”,经济增长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与绩效,直接影响到食品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约束。

  张永建说:中国经济的这个转型是回避不了的,对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适者生存”和“择优汰劣”的过程,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从中观看,至少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食品总体需求增长放缓;二是日益严厉的监管。“四个最严”的全面落实,监管收紧趋严的态势显著。 三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影响并改变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看,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仍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不会变化。但企业如何顺应趋势,如何把握机遇,是对企业的挑战。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底气首先缘自于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仍然是食品企业要解决好的课题。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正处于“双转变”的重要阶段:

  第一个转变是从产业发展模式的视角看,中国食品产业与中国经济一样,正在经历“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的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从“供给侧—需求侧”演变的视角看,食品的供给正在经历着以提供能量为主,向提供能量、营养、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种复合需求的转变。从产品角度,就是要实现“六化”,即安全化、营养化、功能化、方便化、个性化和精致化。这个“六化”实质上反映了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反映的是食品消费的新需求。这个变化不仅是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大方向,更为中国食品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双转变”就是要实现我国食品产业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转变”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基于满足需求的创新。此外,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成果要通过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来判定创新的实际价值。

  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要素,更是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张永建想强调的是:创新不是修修补补,不是短期和应急,而是基于新理念、新思维、新逻辑、新方法之上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集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构和再造,是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蜕变化蝶的第一支撑。